湖北日報通訊員傅必學章新俊散鈺澤
圖為:報上刊登的傅亦悅捐獻戰(zhàn)機消息。
圖為:合影第一排右二為傅亦悅。
﹙圖片提供:房縣檔案館﹚
在房縣縣城,提起傅覺軒,不少長者都有印象:“他啊,可有錢了!他不光有錢,還是一位大善人。”若問起年輕人,許多人會說,聽老人講過,他是上世紀30年代房縣最有名的富商。
令人稱道的是,在抗戰(zhàn)時期,他主動向政府捐獻了一架戰(zhàn)機。
1939年6月10日的《中央日報》,刊登了一篇報道《傅亦悅獻機一架》。
這位傅亦悅,正是傅覺軒的兒子。
白手起家艱苦創(chuàng)業(yè)
離房縣縣城東門不出百米遠,有一棟坐南朝北的兩層十六間鋪面房,外墻磚砌的墻柱棱角分明,粉白色的墻壁斑駁陸離。
解放前,這里是東關商人傅覺軒的商鋪,后來成為房縣生產(chǎn)資料公司門市部。《傅亦悅自述》中記載,“傅覺軒,名梁楹,生于公元1886年,號覺軒,房縣城關鎮(zhèn)東關人?!备涤X軒的父親,人稱“傅四爺”,是土生土長的東關人,無田無地,就給兒子起名“梁楹”,寓意將來兒子能過上豐足的生活。一家四口人,起早貪黑打豆腐,日子過得清苦。
傅覺軒的童年在困苦中度過,只讀了4年私塾。15歲時,他到西街錢鋪當學徒,18歲學徒期滿,就在東門口擺肉案子掙錢。
傅覺軒是有眼光的生意人。有一天,他聽鄰居說老河口的桐油價高,販賣桐油能賺大錢,便停下肉案子生意,與鄰居一塊販桐油。
當年房縣桐油產(chǎn)量高、質(zhì)量好,每桶收購價54元,運到老河口能賣到160多元。剔除成本和腳力錢,每桶凈賺五六十元。傅覺軒跑了幾趟嘗到甜頭,越跑越有信心。第一年,他收購桐油1000多桶,凈賺6萬多元。幾年下來,賺了100多萬元。
在販賣桐油的過程中,傅覺軒認識了更多生意人,發(fā)現(xiàn)做木耳生意也很賺錢。他在房縣東關街租店開鋪,販賣桐油和木耳,資本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1924年,38歲的傅覺軒把生意做到漢口和上海。他聯(lián)合朋友周德臣、賀吉階等人在漢口開商行,把房縣木耳銷往漢口、上海,又從上海和漢口購回糖、鹽、布,用船送到老河口,請?zhí)舴蜻\回房縣銷售。
1926年,傅覺軒購置良田1400多畝,還在東關新建商鋪十六間。
以兒子名義為國獻戰(zhàn)機
傅覺軒的兒子乳名叫壬林,后取名榮光。當時房縣學堂不多,加之他忙于生意,傅榮光7歲時才到學堂念書。
1935年,傅榮光小學畢業(yè),傅覺軒把他送到武昌念書。傅榮光非常聰明,以優(yōu)異成績考入中華大學中文系,改名為傅亦悅。
七七事變后,抗日戰(zhàn)火中,18歲的傅亦悅休學返鄉(xiāng)。
1938年,傅亦悅到政府工作,次年擔任房縣建設科科長。1939年日軍占領武漢,傅覺軒在武漢的生意做不成了,乘船回到房縣。當時日軍攻占了老河口,沿途炮火連天,到處滿目瘡痍,傅覺軒回鄉(xiāng)之路歷經(jīng)艱辛。
回到房縣后,傅覺軒看到街上到處都是游行的民眾,他們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愛國熱情高漲。為了國家,他也思考如何支援抗日。傅亦悅看到父親特別高興,就將全縣掀起的抗日活動講給父親聽。傅覺軒聽后,決定慷慨解囊支援抗日。他立即從商鋪抽出資金,由傅亦悅上交給國家。
很快,傅亦悅捐獻一架戰(zhàn)機的事情傳開。1939年6月10日,《中央日報》刊登了《傅亦悅獻機一架》,消息傳遍大江南北,鼓舞了民眾抗日熱情。
樂善好施廣受稱道
傅亦悅怎么會有那么多錢捐給國家?盡管報道只字未提傅覺軒,明眼人都知道,出資的人一定是他的父親傅覺軒。傅覺軒的義舉受到房縣各界稱許。
傅覺軒富裕后,不忘受難民眾,因為他也是窮人出身,知道窮人的難處。每到青黃不接季節(jié),他都會想辦法接濟饑餓貧民。一旦碰到乞討的人,他從不吝嗇,不是送米就是送錢。
當時,房縣街頭流落了很多從漢口、襄陽、谷城等地逃難來的百姓。傅覺軒找來廚師和幫工,在西門河邊搭建舍飯棚,每天煮飯接濟。
持續(xù)接濟窮人,加上社會動蕩,傅覺軒有些吃不消了。他想,單靠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有限,他去找房縣社會救濟院院長丁笏卿出主意。丁笏卿毫不猶豫地答應支持。
經(jīng)過多方做工作,1939年3月6日,房縣召集全縣商人富戶開動員會。會上,任命傅覺軒為房縣社會救濟院副院長,負責抗日救援捐贈工作。
在傅覺軒的帶動下,房縣商人紛紛捐錢捐物救濟難民,支援抗戰(zhàn)物資。
除了捐飛機,傅覺軒還曾出資8萬元興建東關初級小學。
在中國共產(chǎn)黨倡導建立的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旗幟下,中國人民的愛國熱情像火山一樣迸發(fā)出來。傅覺軒的義舉,正是民族覺醒中點亮的一束火苗。
房縣商人傅永亮曾撰文記述了傅覺軒的事跡:“覺軒幼年讀書,長而經(jīng)商,業(yè)紹陶朱。經(jīng)營帷幄,一旦致富,良田萬頃……當斯時也。在他人之上,將必有紛華靡靡之音,而軒則不然,施米施衣,以濟貧困,施田產(chǎn)以建學校,舍棺木以葬貧乏,種種善事,慷慨樂輸,總以心平氣和,有若無,實若虛,不矜不驕之態(tài),其眼界之寬,知識之明,氣量之宏,誠所難及耳!”
1958年8月,傅覺軒去世,享年七十歲。
Copyright ? 2001-2018 湖北荊楚網(wǎng)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yè)執(zhí)照 - 增值電信業(yè)務許可證 - 互聯(lián)網(wǎng)出版機構(gòu) - 網(wǎng)絡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 - 廣播電視節(jié)目許可證
版權為 荊楚網(wǎng)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jīng)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