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薛婷 通訊員 班純思潔 趙鑫英
10月25日至26日,華中師范大學“人工智能與新聞傳播高層論壇”成功舉辦,來自全國各地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和業(yè)界代表齊聚一堂,共同探討人工智能與新聞傳播的理論與實踐問題。
華中師范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劉三女牙教授在開幕辭中對論壇的順利召開致以熱烈祝賀,他表示,此次論壇必定能為新聞傳播學科注入全新活力,推動本地新聞傳播事業(yè)在智能時代實現高質量發(fā)展。
華中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萬憶教授從新質生產力的視角,談到人工智能技術對新聞傳播研究與實踐帶來的機遇和挑戰(zhàn)。萬憶表示,期待各位專家學者圍繞前沿熱點問題展開思想交鋒和智慧碰撞,共同分享學術洞見與優(yōu)秀成果,為新時代新聞傳播行業(yè)的智能化轉型和高質量發(fā)展貢獻學術力量。
在主旨演講環(huán)節(jié),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陳昌鳳教授首先作了題為“AI變革新聞業(yè)機制:實踐與理念”的發(fā)言,分享了人工智能在新聞傳播領域的變革。陳教授指出全球范圍內媒體領域正在熱切使用人工智能,將人工智能與新聞傳播領域進行融合是極為必要的。同時,她還分享了一些關于人工智能在新聞傳播中引發(fā)的挑戰(zhàn)和思考,表達了對人工智能責任、成癮以及與社會隔絕等問題的思考,提醒我們需要從理念和實踐兩方面進行及時的跟進和更新,以應對人工智能在新聞傳播領域帶來的變革和挑戰(zhàn)。
大連外國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特聘教授唐潤華以“人工智能時代中國國際傳播如何才可能走出‘效果困境’”為主題,探討了中國國際傳播面臨的“效果困境”、影響國際傳播效果的決定性因素以及在人工智能時代如何提升國際傳播效果。他指出,中國國際傳播仍面臨著一種投入與效果的“反差”,中國國際傳播要走內容為王的道路,堅持價值對齊。只有這樣,國際傳播才有可能走出“效果困境”。
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特聘教授郭良文帶來題為“生成式AI對媒介產業(yè)未來發(fā)展的影響”的學術分享,重點從人機互動和人與機器的傳播、從數字化到生成式人工智能化以及具破壞性與轉變性的生成式AI三個方面闡述了人工智能對新聞傳播領域的影響。他指出,AI對傳播與媒介倫理也形成了一定的挑戰(zhàn),例如生成式AI將會取代中低層次的媒體從業(yè)者,新聞從業(yè)者工作門檻也因為人工智能技術的高速發(fā)展隨之提高。因此新聞從業(yè)人員應該建立適當的邊界,不斷提高自身的新聞專業(yè)素養(yǎng),透過算力的提升與完善的智能自動事實查核來實現用AI監(jiān)督AI,擴大媒體與AI素養(yǎng)的教育,營造一個從人類創(chuàng)造到人機共存的智能傳播關系。
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徐敬宏教授作了題為“生成式人工智能時代新聞業(yè)邊界工作的變革與堅守——基于對30位中國新聞從業(yè)者的深度訪談”的主題演講。通過對30位新聞從業(yè)者進行半結構化深度訪談,探討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對新聞職業(yè)邊界的影響。研究發(fā)現,以生成式人工智能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在潛移默化中模糊新聞職業(yè)邊界,記者雖積極擁抱新的技術,但并不愿意開放新聞職業(yè)邊界,以保護自身的權威性和主體性地位。
華中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黃月琴教授帶來題為“人與智能體的塊莖式交互與創(chuàng)生傳播”的學術分享。報告主要探討了智能體的定義與特性、人與智能體的交互、創(chuàng)生傳播、實踐與意向性四個核心問題。黃教授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人與智能體的交互實際上是個體與人類總體智能的交互,是一個從認知和行動兩個維度相互讀取、相互加持、演化迭代的過程,這是一個非常樂觀的預期。
武漢大學媒體發(fā)展研究中心主任、新聞與傳播學院單波教授對“數字時代超越自主知識悖論的不確定性”進行了研究分析。他的分享圍繞“自主知識”與腦機接口、人工智能等技術的關系展開,涉及了人類主體性的探討、自主知識的悖論、自主知識生產的雙重意識和可能性等多個方面。他深入探討了自主知識與技術之間的關系以及這種關系對人類主體性的影響,并表示我們要不斷地改善自己的自主性狀態(tài),進入到一種人機互動的關系中。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盧家銀教授就“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傳播倫理進路”進行了分享。他指出當前人工智能,特別是生成式AI技術對新聞信息傳播業(yè)態(tài)產生的深度沖擊和潛在風險,例如虛假信息、偏見與歧視、侵害他人權利以及人類主體地位的降低與喪失等,并從理念、規(guī)則和技術三個層面提出了具體的實踐路徑。他表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傳播倫理進路重點在于突破傳統的外在主義范式,嘗試在內在主義倫理框架中,在技術上、理念上、規(guī)則上不斷優(yōu)化,最終實現美德倫理與規(guī)范倫理的協同,以促進人工智能健康發(fā)展。
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徐明華教授進行了題為“人工智能時代的精準國際傳播戰(zhàn)略指向、潛在風險、研究現狀與進路前瞻”的研究分享。她講述了精準國際傳播經歷的四個階段,指出在智能技術時代,算法和算力成為新型國際傳播中話語權的重要基石,同時也帶來了技術發(fā)展與倫理、人機共生等哲學問題的思考。徐明華教授認同人與機器之間可以產生情感聯系的觀點,并提出隨著游戲化、虛擬陪伴等形式的發(fā)展,人工智能將進入精準傳播時代。
華東師范大學傳播學院卞冬磊教授發(fā)表了題為“技術越界與作為抵抗的觸覺”的演講,主要探討了技術與感官的關系,并重點關注了觸覺在技術發(fā)展中的獨特地位和作用。卞冬磊教授還引用了多位學者的觀點,通過對比不同感官的特點和功能,以及分析觸覺在生物性、社會性和技術性方面的多重意義,揭示了觸覺在現代社會和技術發(fā)展中的重要性。最后,他表示從感官的角度來反思技術與人類的關系是一個很少被探究的領域,比僅從身體的角度來講更加精確和具體。
華中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周莉以“人機共情的生成機制及倫理風險”為主題展開分享。她指出,人機共情是指AI智能體通過數據化呈現的情感能夠觸達人類情感感知中樞,并對進一步的人機交往甚至是個體現實交往產生一系列影響的現象,人機共情的生成機制包括擬人化、情感補償、隱私風險感知和社會嵌入四個機制。她還提到,人機共情的生成特性也會使其面臨一些倫理風險,人工智能不僅突破了主體性塑造的知識論域限,而且顛覆了主體性塑造的關系論框架,甚至連人類最具主體性特征的情感都借由數據經驗成為一種可生成之物。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yè)執(zhí)照 - 增值電信業(yè)務許可證 - 互聯網出版機構 - 網絡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 - 廣播電視節(jié)目許可證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