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成都9月28日電 自古以來,中秋佳節(jié)寄托著中國人浪漫的想象與真摯的情感。古時工匠們則把這種想象與情感注入精美的器物之中。當今天的人們在逛博物館時,仍能通過文物感受到古人的智慧。
中秋臨近,四川多座博物館里的中秋韻味愈發(fā)濃郁。成都博物館四樓民俗廳展出七只月餅模子,其底部雕刻的花樣清晰可見,有的甚至是“中秋團圓”的字樣。而在時間更久遠的月餅模子上,紋樣的類型涵蓋民風民俗和神話故事。這些紋樣既用來區(qū)分不同口味的餡,也用來表達人們內心的祈望。
據(jù)介紹,成都博物館展出的七個糕點模子,是民國時期人們用來制作月餅的工具。這些傳統(tǒng)月餅模子裝飾圖案豐富細致,在極其有限的空間里清晰展現(xiàn)出人物、山水、花草、鳥獸等紋飾,花紋精整靈細,設計巧妙,工藝精巧多變,直曲交錯又干凈利落。模具上雙魚、蓮子、纏枝花等紋樣,傳達出從古至今人們祈求富貴吉祥、平安團圓的心愿。
一些文物講述著古人的文化崇拜。在傳統(tǒng)文化中,蟾蜍與月亮有著奇妙的聯(lián)系。四川博物院展出一塊東漢月神羽人畫像磚。圖案中,一只飛鳥展翅飛翔,腹部有一個圓輪,其中刻畫有蟾蜍。
據(jù)了解,神話傳說中,嫦娥奔月后變成蟾蜍,蟾蜍是嫦娥的化身。蟾蜍的外形丑陋,但是在中國民間文化中卻受到了特殊的禮遇。早在仰韶文化時代的彩陶器物上已經印有蛙紋,商代青銅禮器上繪飾了更多的蟾蜍。在丑陋的外貌之下,蟾蜍體現(xiàn)了古人的生殖崇拜。漢代畫像磚石將具有旺盛繁殖力的蟾蜍和造人類、主婚姻的女媧同置于一副畫面中,傳遞出相同的意義內涵,即表達了古人對子孫繁衍不息的渴望。
無獨有偶,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也展出了一件蛙形金器。一種觀點認為,遠古先民對青蛙或蟾蜍如此崇拜,是因為在古人們看來,月亮盈虧圓缺的規(guī)律就如同蛙(蟾蜍)的肚腹可以膨大縮小一樣。古人認為月亮中有一只神蛙(蟾蜍),是由于神蛙肚腹的伸縮而引起了月亮盈虧的變化。金沙遺址的蛙形金器反映了古蜀人的宗教哲學思想:生殖崇拜、祭蛙求雨、月亮崇拜。
一些文物反映了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雅安市博物館收藏的東漢獨角虬龍西王母紅砂石搖錢樹座,座面雕刻以《山海經》中關于西王母的神話人物為主題。相傳西王母擁有長生不死的藥,是民間的長生不老之神。嫦娥因服用帝俊自西王母處所求得的不死藥而奔月成仙,居住在月亮上面的廣寒宮之中。這就是中秋傳說之一——嫦娥奔月。
在中秋佳節(jié),對親人的思念是永恒的主題。“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無數(shù)文人墨客為中秋皓月留下膾炙人口的詩詞歌賦,其中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廣為傳頌。在蘇軾的故鄉(xiāng),眉山三蘇祠博物館收藏了一幅當代書畫家劉旦宅的《明月幾時有圖》。圖中,蘇東坡起舞弄清影的人物形象占畫面三分之一。當空一輪圓月,并配以酣暢狂放的草書蘇軾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詩情畫意躍然紙上??钭R:“三蘇祠存。甲子秋日寫坡公詞意,劉旦宅?!?/p>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蘇軾于北宋熙寧九年(1076)所作,時任密州知州。當時蘇軾與蘇轍已經六年未曾見面,加之政治上的不得意,適逢中秋之夜,皓月當空,引發(fā)蘇軾對弟弟蘇轍的濃郁思念和對人生的無限感慨,于是寫下這首著名的中秋詞。其中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至今廣為流傳。(完)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荊楚網(wǎng)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yè)執(zhí)照 - 增值電信業(yè)務許可證 - 互聯(lián)網(wǎng)出版機構 - 網(wǎng)絡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 - 廣播電視節(jié)目許可證
版權為 荊楚網(wǎng)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