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日产第一区二区三区画质_www.xx日本在线_久久久国产老熟女_h片免费看久久_亚洲偷窃自拍_又色又爽又黄又刺激国产视频_国产操美女逼逼网站_一区二区产好的精华液

關注我們
荊楚網 > 新聞頻道 > 文旅

又是一年高考時,國家選才話古今

發(fā)布時間:2024年06月07日09:18 來源: 道中華微信公眾號

2024年6月7日,全國約有1342萬名考生將走進莊嚴的“高考考場”,在試卷上書寫自己的聰明才智,搏一個美好的未來。

一直以來,“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都是中國古代讀書人的夢想。這種將個人前途、社會調整、國家發(fā)展集于一身的考試活動,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那么,中國古代是如何選拔人才的?跟現(xiàn)代高考相比,又有哪些“同”與“不同”呢?

古代如何選拔人才?

孫中山在1894年《上李鴻章書》中說:“人能盡其才則百事興?!鄙匈t愛才一直都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如何充分調用群體的智慧與自然、社會相處,也是人類不斷探索的問題。

在以漁獵采集為生業(yè)模式的原始社會,有關群體的生存智慧主要是通過富有生活經驗的長者口傳心授,而群體安全則要靠強健的首領維持。

從“家天下”的夏啟時代到西周,父死子繼的“世卿世祿制”成為國家頂層人才產生的主要方式。然而,在任用基層低級官員時,選賢任能的原則開始逐漸顯現(xiàn),主要有“鄉(xiāng)遂”和“貢士”兩種方法?!班l(xiāng)遂”又稱“鄉(xiāng)舉里選”,是由國都近郊的鄉(xiāng)大夫每三年向朝廷推薦“能者”。這些被推薦的人才有的直接被任用,有的則通過在國家教育機構學習后入仕?!柏暿俊眲t是要求各諸侯國向周王朝貢獻人才。這種方式不僅為國家選拔了大量優(yōu)秀人才,還為那些有志于為國效力的人提供了一個實現(xiàn)夢想的機會。

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侯崛起、爭霸兼并,各諸侯國開始任人唯賢、因功受祿,以新的選人用人制度取代世卿世祿制,下層民眾中的杰出人才被選拔出來,如“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奴隸平民也可以通過在戰(zhàn)場上立功脫離奴隸或平民籍,并擔任一定官職。

漢代開始流行察舉征辟制。漢武帝時,除已有的“賢良科”之外,又增加了“孝廉”“秀才”等新科目,并實行策問考試。由皇帝提出關于如何治國的重大問題(策問),按難易分甲、乙等科,被薦舉者抽取回答,叫做射策。董仲舒就是先被推舉為賢良文學,又在射策中極力宣揚天人合一“大一統(tǒng)”思想,被漢武帝重用?!搬t(yī)圣”張仲景在漢靈帝時被舉為孝廉,后又出任長沙太守。同時還實行“征辟制”,由皇帝直接任用為“征”,由官府任用稱“辟”,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shù)學家、發(fā)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張衡,就是在“征拜郎中”后,升任太史令。

魏晉時期的“九品中正制”,選擇官員擔任地方的中正,負責評審當?shù)刈x書人的德行才能,并區(qū)分為九個等級,由此作為授官的依據(jù)與參考。但由于中正被門閥士族把持,政治資源不向庶族、寒門子弟開放,基本上是按照門第出身來錄取。所以產生了“士庶天隔”“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現(xiàn)象。

隨著政治一統(tǒng),為了破除門閥士族對官職的壟斷,將部分參政權向普通知識分子開放,隋朝創(chuàng)立了科舉制。隋文帝下詔命令五品以上京官、地方官總管與刺史,按照“志行修謹”(考察德行)、“清平干濟”(偏重才能)兩個科目推薦人才,類似于漢代的察舉制。隋煬帝置明經、進士二科,按考試成績來選拔人才,取代了以門第為主要依據(jù)的九品中正制,開啟了科舉制的歷史。

唐高祖沿用隋制,以科舉選士。唐太宗擴建國子監(jiān),擴大科舉考生來源,增加考試科目。武則天設立武科舉,將殿試常態(tài)化,推動科舉制逐漸完備。唐代考試科目主要有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書、明算等,其中以進士科最為重要。

宋代的科舉制度得到進一步強化,確立了州試、省試、殿試三級考試,開啟糊名和謄錄制,考核內容強調文章寫作和經義知識。

元朝科舉制度有所中斷,但在元仁宗時期重新恢復并略加變革,科舉分為鄉(xiāng)試、會試、殿試三級,每三年一次。明清時更要經過縣試、府試、院試、鄉(xiāng)試、會試、殿試的層層篩選,每次錄取的進士多則三四百人,少則僅數(shù)十人,其考取的艱難程度可想而知。

人們經常說的“進京趕考”指的就是參加會試。會試由禮部主持,考場在北京貢院。明清時期,錄取人數(shù)最多的一次是清雍正八年(1730年),一共406名,最少的一次是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只有96名。清朝光緒九年(1883年),參加會試的考生有1.6萬多人,只有300多名考生得中,錄取率僅為1.9%。而即便脫穎而出,后面還要迎接重頭戲——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不難看出,古代“高考”的競爭程度遠超現(xiàn)在。

科舉名人知多少?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宣布廢除科舉制度,各地開設新式學堂。自此,形成于隋唐,廢除于清末,有1300多年歷史的科舉制度退出歷史舞臺。據(jù)統(tǒng)計,歷史上一共出現(xiàn)過文武狀元500多個。他們來自于不同的地域,出身不同的社會階層,但他們對當時的政治、文學、藝術的發(fā)展起著重要推動作用,得以青史留名。

1、第一位和最后一位狀元

史料可考的第一位狀元是唐朝的孫伏伽,貝州武城人,是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壬午科狀元,官至大理寺卿。而中國歷史上最后一位狀元,是在清光緒三十年 (1904年)參加科舉考試的直隸肅寧人劉春霖,其在楷書方面的造詣,使書法界有“大楷學顏(真卿)、小楷學劉(春霖)”之說。

▲清末殿試第一名劉春霖書五言詩條幅。(圖片來源:中國國家博物館)

2、歷史上唯一一位女狀元

1853年太平軍攻克南京之后,洪秀全第一時間便頒布詔令,于當年在天京開甲取士。為了彰顯太平天國一直提倡的男女平等,天京的這次科舉,打破常規(guī),增加了“女科”,即允許女性進入考場應試。從小飽讀詩書的金陵人傅善祥憑借出色發(fā)揮,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的女狀元。

3、來自域外的進士

科舉除了本朝人士外,還有不少域外人士,甚至有高中進士、得以入朝為官者。唐貞觀年間(627-649年),吐蕃、高昌、高句麗、新羅等政權派遣貴族子弟進入唐朝太學學習。唐朝專門設置“賓貢進士”,為他們提供考取科舉的門路,并在政治體系上高度開放。日本的遣唐使阿倍仲麻呂(漢文名為“晁衡”)十九歲來唐,后參加科舉考試進士及第,歷任洛陽司經校書、左拾遺、左補闕與秘書監(jiān)等職,隨伺玄宗,終老于唐土。李白與之結下深厚的友誼,并寫下著名的詩作《哭晁卿衡》。

4、最年輕和最年長的狀元

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來自廣東封川縣(今封開縣)的莫宣卿高中狀元,年僅17歲,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年輕的狀元,被唐宣宗稱為“南方奇才”。而最年長的狀元,則是被稱為“古稀狀元”的尹樞,他在唐德宗貞元七年(791年)辛未科考試中狀元,時年已71歲。

5、唯一一個文武雙科狀元

唐長慶三年(823年),鄭冠參加科舉,最終脫穎而出一舉奪魁成了新科狀元,步入仕途,官至戶部郎中。唐大和二年(828年),他又參加了武科舉的選拔,在騎射和兵法策略上面都表現(xiàn)十分優(yōu)異,最后成功晉級奪得武狀元的頭銜。

除以上科舉狀元之最,還有眾多的歷史名人都因科舉走上歷史的臺前,為大眾、后世所熟知。如孟郊、韓愈、柳宗元、包拯、歐陽修、蘇東坡、紀昀、林則徐、張謇、蔡元培等等,不勝枚舉。

當然也有名落孫山、未中進士,但仍有著非凡成就的名人,如杜甫、唐伯虎、李時珍、蒲松齡、吳敬梓、金圣嘆、左宗棠等。

▲林則徐《正氣歌》書法。(圖片來源:中國嘉德)

6、連中“六元”的“考霸”

要問歷史上最牛的狀元是誰,明朝洪武年間的黃觀一定榜上有名,因為他破了一個紀錄——“連中六元”,即縣考、府考、院考、鄉(xiāng)試、會試、殿試,都是第一名,中狀元時才27歲,后來任翰林院修撰,成為建文帝的重臣。

總的來說,科舉考試為不同背景、年齡和身份的考生提供了一個公平競爭的舞臺。無論是貧寒子弟還是富家公子,只要憑借自己的才華和努力,都有機會通過科舉實現(xiàn)階層躍升。這不僅給個人前途、家庭命運帶來了改變,更對國家發(fā)展和社會進步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不僅如此,中國科舉制度對海外諸多國家的人才選拔制度都有所影響,有學者甚至稱科舉為中國的“第五大發(fā)明”。

向著高考,沖刺!

說了這么多的科舉制度,其實是希望在今天這個特殊的日子里,每一位考生都能從中華先輩的智慧和成績中汲取力量和勇氣,勇敢地向著高考沖刺。

現(xiàn)代高考與古代科舉制度存在目的和形式等諸多差異,不具備直接可比性,但二者都是通過考試選拔優(yōu)秀人才,其實質都蘊含著中華文化傳統(tǒng)中追求卓越、報效國家的理念。

現(xiàn)代高考不僅繼承了科舉制度中公平競爭、以才取人的核心理念,還在考試內容和形式上進行了一系列創(chuàng)新。不僅考察學生的知識儲備,還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科目設置更加多樣化,以適應時代發(fā)展的需求。此外,現(xiàn)代高考也引入了更多科技手段,提高了考試的公正性和效率,更好地服務于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需求。

高考不是人生唯一的答案,但它確是青春的一份答卷,也是成長中的一個重要節(jié)點,更是人生中的一次寶貴經歷。祝愿考生們考試順利!

網友們還有什么祝福的話,請在評論區(qū)留言,讓我們一起祝福學子們金榜題名!

(作者單位:西南民族大學旅游與歷史文化學院)

監(jiān)制 | 王翔宇

責編 | 才麗媛

制作 | 郭欣欣

【責任編輯:肖夢吟】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yè)執(zhí)照增值電信業(yè)務許可證互聯(lián)網出版機構網絡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廣播電視節(jié)目許可證

關于我們 - 版權聲明 - 合作咨詢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