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海冰 通訊員 魯黎 黃敏
當三月櫻花遇上古老文物,當青銅帳篷撞上“俄羅斯套娃”,一場穿越2000多年的春日派對,正在湖北各大博物館C位出道!
走!跟隨博物館金牌講解員,一起去博物館里逛春天。
青銅帳篷、折疊床
“搬家式露營”天花板
一場高品質的露營,離不開戶外裝備加持。
春日出游必備的野餐墊,在古代長什么樣?先秦時期,高足座椅還未流行,古人習慣于席地而坐。古人出游時,或會攜帶竹席和壓席角的銅鎮(zhèn)。
竹席戰(zhàn)國湖北省博物館藏。
龍紋銅鎮(zhèn)戰(zhàn)國湖北省博物館藏。
貴族出行,則可能會動用更高大上的裝備——折疊床。荊門包山楚墓出土的戰(zhàn)國漆木折疊床,距今2300多年,為木質榫卯結構,通體髹黑漆,長220.8厘米、高38.4厘米、寬135.6厘米,是迄今考古發(fā)現(xiàn)最早的折疊床,有“中國第一折疊木床”之美譽。床的主人身份尊貴,為楚國左尹邵鷟(zhuó)。
漆木折疊床戰(zhàn)國湖北省博物館藏。
湖北省博物館講解員溫靜說,為節(jié)省空間或便于攜帶而精心設計的折疊床,體現(xiàn)了楚人技藝之高超。折疊分三步走:輕抬中間的“機關桿”(中橫撐),讓藏在卯孔里的鉤狀栓釘彈開;再松開兩側框架,抽掉中間的加固桿;依次向內(nèi)折疊床板,瞬間變成可塞進馬車的“行李條”。
古人露營的進階玩法,莫過于曾侯乙時代的榫卯黑科技發(fā)明——青銅帳篷。隨州曾侯乙墓陪葬坑出土有467件青銅構件,推測應為帷帳構件。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張昌平及團隊歷時10年復原了這頂帳篷——由木質桿件和青銅構件組合,搭接成一座頂部四面坡式的帳篷,面闊近10米、占地約40平方米,堪稱“移動行宮”。更絕的是,青銅帳篷的設計理念直逼當代,設計和制作有標準件,方便搭建、拆卸和運輸。相關考古發(fā)現(xiàn)和研究成果,一定程度改寫了戶外史。
帳篷復原示意圖。(張昌平教授團隊供圖)
曾侯乙是戰(zhàn)國早期的曾國國君,他不僅愛音樂、懂美食、喜收藏,似乎還喜歡遠游。有網(wǎng)友直呼,建議出同款露營套裝!
便攜式酒具盒、“俄羅斯套娃”
“收納鬼才”不輸今人
“箱子一拎,說走就走,這也太方便了吧!”湖北省博物館《曾侯乙》展廳,來自貴州的游客在2400多年前的食具箱和酒具箱前贊嘆不已。
曾侯乙墓出土的這組食具箱和酒具箱,容積不大,器物放置有序,箱上有用于栓繩的銅扣,便于打包、移動,十分適合出游攜帶。
素漆木酒具箱(復制品)。(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何宇欣 攝)
其中,食具箱內(nèi)裝有銅鼎、銅盒、銅罐、銅勺,據(jù)專家分析,銅鼎是用來裝肉的,銅盒是裝飯的,銅罐是裝酒的。酒具箱內(nèi)物品齊全,裝有耳杯16件及木盒、木勺、竹夾等。耳杯背后都有防撞的小木釘,防止疊放時撞壞。出土時木盒內(nèi)殘存雞、魚骨,或為下酒所備。
楚地方便收納、攜帶的精致好物,不止這些。荊門包山楚墓出土有酒具套杯、食具套盤,杯口齊平,胎質輕薄,從大到小依次嵌套,十足的戰(zhàn)國“俄羅斯套娃”。為了凸顯其使用功能,不像同時期其它青銅器紋飾繁縟,套杯、套盤均沒有過多裝飾?!耙?300多年前,沒有機械手段輔助,更沒有3D打印,要將其嚴絲合縫套在一起,對鑄造工藝要求極高?!睖仂o說。
銅套杯戰(zhàn)國湖北省博物館藏。(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何宇欣 攝)
銅套盤戰(zhàn)國湖北省博物館藏。(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何宇欣 攝)
荊門包山楚墓還出土了一套彩繪漆木方格紋酒具盒,這類酒具盒見于楚國大夫以上墓葬。酒具盒由整木鑿成,蓋、器作字母口扣合,器內(nèi)分割成4段6格,放置盤、壺、耳杯等成套酒具,這一設計便于攜帶和使用。
彩繪漆木方格紋酒具盒戰(zhàn)國湖北省博物館藏。(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何宇欣 攝)
楚人為何執(zhí)著于折疊、收納?溫靜說,不妨遐想,楚國疆域大,貴族出游、打獵、打仗,有了折疊床及酒具盒、食具盒等露營套裝,隨手拎起就能奔赴詩和遠方。
古人出行前,除了準備必需品,儀式感也是滿滿,需要查看《日書》來判斷是否適宜出行,類似于今天做足“出行攻略”。
一路繁花圈粉無數(shù)
唯有牡丹真頂流
三月江城,櫻花如云,邀四方賓客共赴春天的盛會。博物館里的繁花世界,同樣圈粉無數(shù)。
武漢博物館收藏了張大千的《十二花神圖軸》,十二花神各持一種鮮花,或回首顧盼、或相互交談,生動傳神。湖北省博物館收藏的清代乾隆款青花十二月花卉盅,一杯一花,配合花卉書寫詠贊詩句,是清官窯瓷器中的珍品。
十二月花中的“顯眼包”是誰?溫靜告訴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湖北省博物館收藏的花元素文物中出鏡率最高者,花中之王牡丹當仁不讓。
明梁莊王墓出土了一批王和王妃的心愛之物,包括牡丹花簪、金累絲鑲玉嵌寶雙鸞鳥牡丹分心、金累絲鑲玉嵌寶雙鸞鳥牡丹掩鬢、金累絲鑲寶石牡丹花鬢釵,在明代宮廷高定工藝加持下,“牡丹”愈發(fā)雍容華貴。另有白玉圓雕折枝牡丹佩飾,則頗為寫實、靈動。
金牡丹花簪明湖北省博物館藏。
金累絲鑲玉嵌寶雙鸞鳥牡丹分心明湖北省博物館藏。
白玉圓雕折枝牡丹佩飾明湖北省博物館藏。
古人的高級審美驚艷了時光,梁莊王妃的簪子、佩飾,如今已被復刻成博物館里的文創(chuàng),成為搶手網(wǎng)紅。
曲水流觴飲酒賦詩
古人踏青變文化盛宴
博物館里的絕美春色,不只有繁花,還有“春江水暖鴨先知”“流連戲蝶時時舞”“騎牛遠遠過前村,吹笛風斜隔隴聞”。春和景明,古人也不想辜負大好春光,清明前后,有結伴出游踏青的習俗。
看——武漢博物館藏遼代三彩鴨形水盂,作回首狀,嘴銜水盂口沿,通體施黃、綠、白三色釉彩,層次鮮明,玲瓏可掬;清代馬少宣水晶內(nèi)畫蝴蝶圖鼻煙壺,正面內(nèi)壁繪數(shù)只彩蝶,翩翩起舞于花叢之間;清代青玉“童子牧?!睌[件,一赤足頑童騎于牛背上,手持橫笛,昂首前眺,似在赴一場春天的約會。
“流觴曲水,列坐其次”,1600多年前書圣王羲之與友人的蘭亭雅集,堪稱至今最有文化含量的一次春日聚會。曲水流觴由上巳節(jié)派生而來,人們舉行祓禊儀式后,坐在彎曲的水流兩旁,順流而下的耳杯停在誰的面前,誰即取飲。
耳杯是古人飲酒器皿,因雙耳似鳥的羽翼,也被稱為“羽觴”。作為楚地墓葬中出土數(shù)量最多的一類漆器,耳杯流行于戰(zhàn)國、秦漢時期。耳杯通常為木制,小而體輕,底部有托,可浮于水中,成為曲水流觴的必備道具,為出游增添許多樂趣。
快來腦補一下,古人春游宴飲的高級感場景,是不是滿屏的愜意與浪漫。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wǎng)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170001 -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jīng)營許可證(鄂)字第000號
信息網(wǎng)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lián)網(wǎng)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yè)執(zhí)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wǎng)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jīng)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