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張聰
通訊員 蔣艷麗
8米長袖舞出絕代風姿,鐵面鐘馗威風凜凜的亮相……一只木偶,在演員的手中立時變得活靈活現。
長袖女的長袖有8米
“長袖女”手中的長袖到底有多長?武漢杖頭木偶是怎么制作的?隱藏在木偶服裝之下、支撐起木偶所有動作的操縱桿長什么樣子?以上所有問題,都可以在中南劇場日前設置的專題展中獲得答案。
6月11日,在第十七個“文化與自然遺產日”到來之際,武漢人民藝術劇院在中南劇場啟動“傳承·發(fā)展——武漢杖頭木偶戲專題展”,同時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武漢杖頭木偶戲正式揭牌。
武漢杖頭木偶戲《鐘馗嫁妹》上演
極目新聞記者了解到,去年5月,武漢杖頭木偶戲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武漢人民藝術劇院同時也成為文化部授予的國家級非遺保護單位。
作為源于荊楚民間傀儡戲的傳統(tǒng)戲劇,武漢杖頭木偶戲的產生距今已有170多年歷史。從1850年杖頭木偶戲藝人在漢口后湖一帶以紗幔圍成戲場進行演出開始,經過近兩百年數代木偶傳承人的辛勤耕耘,武漢杖頭木偶戲不斷發(fā)展壯大。
展覽館
目前,作為武漢杖頭木偶戲的大本營,武漢人藝擁有《羅漢傳奇》《少年孔丘》等一批優(yōu)秀代表性劇目,擁有郭小川、黃曉華、丁春娥等一批代表性表演藝術家,擁有沈應春、曹繼宗、張威銘、袁先樵、張鐵生等一批代表性制作技藝專家。
同時,武漢杖頭木偶戲的傳承也從未停止。
11日當天,展演現場舞動經典作品《長袖》的,正是武漢杖頭木偶戲第六代傳承人胡濤。采訪中胡濤提到,1994年,他進入武漢市藝術學校學習木偶戲表演,3年后,當初的22位同學里只剩13人繼續(xù)從事木偶戲表演,后來,木偶戲遭遇發(fā)展艱難時刻,他一邊做美發(fā)養(yǎng)家糊口一邊繼續(xù)堅守舞臺。
2012年,武漢人藝完成轉企改制,2015年,武漢木偶藝術保護傳承中心在人藝正式揭牌,武漢杖頭木偶戲也迎來了屬于自己的春天,從《少年孔丘》開始,胡濤見證著武漢杖頭木偶戲的發(fā)展,是見證者也是創(chuàng)造者的他說,自己心中充滿感激,也對武漢杖頭木偶戲的未來充滿信心。
據悉,“傳承·發(fā)展——武漢杖頭木偶戲專題展”將在中南劇場持續(xù)展出中。
(圖片由武漢人民藝術劇院提供)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170001 -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lián)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yè)執(zhí)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